
1.藝術為什麼要分類?分類特徵是什麼?
人的觀看從視覺,漸漸地擴增從眼一直到耳鼻口,人的感知領域不斷地增加,對於腦海的刺激也是成正比,思考的邏輯會因為事件的築起而有不一樣的形式,如果要硬冷的來形容,就是如同電腦一般,可以切換形式,但對於人類來說,大量的物慾與心靈需求,會造成人類無法專心於一事並且專注地學習,這也是為什麼電腦的學習速度總是如此迅速。

簡單講述觀感與感知,在先前的介紹都有講到,藝術力感知力的來源是生活,而生活經驗會轉化成思考,我覺得,藝術便是思考,思考意謂著你這個人的生活背景與形式,追求自我一直都是人的一個最高頂點,但是現在的社會卻好像不願意將自我展現出來,甚至大部分的人反而聚焦在模仿。

藝術就是人,藝術為什麼要分類?而人為什麼要分類?
打從階級制度以來,分類人類除了給予自我的優越感還有一個國家的生存邏輯與延續的方式,近期的國家思維逐漸升起,在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展出的各個館,大部分的國家都回到原點探討自我的國家意義,而國家之於人的涵義,除了分類區別還有標示,如何將百萬人合整為一,國是人之上的一個名詞。
題外話,日本人在古代陰陽家對於字的重視是有不一樣的邏輯的,就如同我們的名子一樣,為什麼人會被名子綁住,就像一張符咒一樣,在施法時會詠唱對方的名子,就如同惡魔會誘惑人類告知自己的本名,就乖乖地被簽下了契約。
對於為什麼要進行分類,除了讓人能夠更加了解藝術這件事情,進行美的教育。教育一直都應該是從簡入難。再來就是在執行方面,能夠規格化,有在接觸藝術,不管是視覺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你所去接觸的總是從感觀開始,觸碰過才會轉入內部內化開始,有一句話說過,藝術若沒有觀眾那是不成立的,亦如是此。
藝術是重要的,如同美學,它們都是存在於生活之中,默默地影響著人。作品是一回事,而招牌的顏色、字體的大小、門的形狀、書的裝幀、海報的視覺、咖啡杯的弧度……這些都是構成你身邊世界的一事一物,而這都是人類所建造的,難道你都不會好奇他們是怎麼創造出來這些能夠令人感受到美好事物的由來嗎?
「藝術主要是人們的審美對像,是審美感受的物化形態。藝術之所以是藝術,就再於運用一定的物質手段、方式,把在客觀現實中的審美感受表現出來,構成可以通過感官所把握的藝術形象、可以欣賞的藝術作品。」
「從內容上看,物化形態的內容是認識與情感的統一,也就是再現與表現的統一,這是藝術的一般特點。」
「根據作品的再現與表現,和所用的物質手段不同,大致分為再現的、表現的、語言的。再現的包含:雕塑、繪畫、攝影、戲劇、電影等;表現的包含:工藝、建築、音樂、舞蹈等;語言藝術有文學等。」
以個人的角度來分析再現與表現(文學暫不討論,因較為單純)。再現是較為從內部而來,觀看後從內部去思考得到一些什麼,那些什麼我們稱為美的涵養。轉而
表現,則是較以自我的外在表現來陶養個人的美感。
而各個藝術的美學表現形式也不一樣,之後會再一個一個去講述、分析。

2.怎麼樣理解藝術各個部門的美的特徵?
雕塑是立體的,存活在一個空間內的,不一樣的觀看方式與角度會有不樣的觀感承受與驚豔。形狀、尺寸、顏色等都會影響所想要表達的。美除了來自於藝術家的創造,還有包含觀者的自體感受與想像。

真實的東西會有溫度,有它材質所釋放出來的呼吸,看過漫畫的人都清楚,每一個物品即使是機械性的,都存有它的存在物質與邏輯,有些物品與物品的放置就是會有不一樣的感受,為什麼A與B放置再一起就是對的?而A與C即使個體放著是美的,卻無法兩者放置再同樣的地方?這就是實際上的美的差距,呼吸不對等的後果,感受一直被認為不必要存在,重覆的一模一樣的美感,也不過就是製造出一個又一個的複製人罷了。

圖片出處 /
tag /
comment
請先 登入 才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