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xt / 群 photo/野廚 撒巴露團隊提供

上圖:團隊親手烘焙窯烤的刺蔥海鹽麵包,越嚼越香。


在潮間帶採集到螺貝類還有海膽。

用石頭敲開就可以直接沾著鹽和碾碎的雞心辣椒生吃。
我們走到港口潮間帶,拿著工具跟部落的海女海男學習如何在潮間帶採集食材,自小在海邊長大,從不知道在一波波拍打礁岩的浪裡藏著這麼多寶,也從未細看岩石裡的溝縫,只要有浪潮的流動,就能採收海菜、螺貝,我們採到許多戰車、月光螺、海膽、螃蟹,現場撬開,與「te’nas」拌在一起, 那是一種阿美族語的食物沾醬,只需要「鹽+辣椒+水」三種原始材料,吃起來熱辣辣的天然海鹹味。時不時拍上岸的浪帶著細碎白色花邊從腳邊淌過,退潮而裸露的潮間帶上有各式大小深淺水坑,長滿美麗的珊瑚礁林和魚群,一眼見底的清澈水質,他們說:「人的體力有極限,自然採集就不會需索無度。」這是用生命尊重大自然的態度,共生共存,福禍相依。

「三小浪一大浪」是海男海女需要謹遵的生存法則,專注沈穩盯著浪與礁石間的各種變化,認識大海與其對話。

耀忠在岩石上放了幾條捲菸、檳榔和米酒,用阿美族語念起禱詞。


完全不需要瓦斯爐的石頭火鍋,只靠熱石的高溫煮熟食物。
野廚耀忠帶我們穿過斜陡的森林秘境,踏過碎石滿地的旱溪,撥開長草看見廣闊的海岸,大片礁石上,一叢火焰熊熊燃燒,岸邊撿來的麥飯石在裡面與柴火劈啪作響,好幾根挖洞的長竹裡已備好捕來的彈塗魚、蝦、螃蟹和野菜等食材,快速丟入幾百度的熱石,水瞬間沸騰起來,在開飯前,耀忠在岩石上放了幾條捲菸、檳榔和米酒,用阿美族語念起禱詞,感謝天地間祖靈的贈與和保佑,野廚計畫不僅是體驗部落生活,還有學會尊重土地。
石頭火鍋只是序幕,在稻穀梯田間,展開一場眺望海景的野地宴席,用野炊的傳統烹調方式料理所有食材,最自然調味,保持食物原味,林投葉去除尖刺,用兩片葉子撕成四條線,交叉編織成容器,包進生米炊熟,就是部落粽子「阿里蓬蓬」;架在月桃梗上煙燻一整天的飛魚乾,十分入味,月桃不僅能夠入食,還能製成韌性極強的繩子,是部落很好用的植物;還有各用小米、紫米、糯米釀的米酒,什麼是「野廚滋味」?純粹、當季、原始,對眼前的食材投入所有專注和料理的本事,吃進了自然,也餵養心裡奔向自由的渴望。

「可能,是我太野了。」當大家問起耀忠為何要當野廚時,他回答,野就是不受侷限,⽽是在任何環境之下都可以生存,都可以在當下用他的⽅式去感受環境給他的東西。⼭、海、河、溪,我今天抓多少、就吃多少,⽤一個簡單的方式,讓⾃己可以活在當下,這就是「野」。(文字取自te’nas野廚)


抽出腰間的刀,耀忠展現俐落刀法現剖上午捕到的鬼頭刀,拌進te’nas做成生魚片冷湯,一邊吃,耀忠一邊介紹各種食材與部落的文化連結,阿美族獨特的世界觀藉由「食旅」深度真實的帶給每個旅客,不只是一場演出,而是讓我們身體力行用他們的方式真切地活上一天,結尾,耀忠唱起歌牽起在場所有人的手繞著稻穀梯田跳舞,用部落的方式和大家說再見。

左一:阿里蓬蓬
每次的野廚計畫都會因應季節、時令、環境有所不同,讓喜歡食旅的人都能夠期待每一次的野活動,如果你也想參加,可至te’nas野廚官網或te’nas野廚粉絲頁關注活動場次與時間,讓你體驗花蓮豐濱鄉「港口部落」的生活態度!
comment
請先 登入 才可發表留言